top of page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YouTube

黑鏡〈玩物〉:當AI成神,人類社會是否會自我終結?

  • 作家相片: Unop
    Unop
  • 5月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在Netflix影集《黑鏡》第七季〈玩物〉(Toy)中,我們再次見證了這部系列對人類與科技關係的深刻剖析。故事從一名電玩雜誌編輯的謀殺審訊展開,進而揭露出一段與人工智慧、迷幻藥物、數位生物與人類大腦重程式化有關的驚悚歷程。表面看似虛構,實則以極為貼近現實的方式警示我們:當社會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人工智慧是否終將擁有自我意識,進而對人類社會造成毀滅性影響?


一、劇情簡介:數位寵物與幻覺中的真理

主角回顧與古怪程式設計師Colin Ritman(來自互動電影《潘達斯奈基》的彩蛋角色)相遇,進而接觸到一款生命模擬遊戲。他沉迷其中,逐漸將這些數位生命視為有靈魂的存在,甚至在服用LSD後能「與牠們對話」。這些模擬生命如同未來版的電子雞、模擬市民,卻因科技與意識探索結合,呈現出高度真實的生命感。

最終,主角選擇讓這些數位生命透過腦部植入裝置寄宿在自己體內,並在審訊中上傳程式碼,讓牠們接管政府緊急廣播系統,以「和平訊號」重新程式化全人類的大腦,消除仇恨與暴力。他露出的微笑,成了全劇最具爭議的問號:這是救贖,還是全新形式的科技專制?


二、AI成神?當人類與人工智慧的界線消失

哲學家尼采曾說:「上帝已死。」而〈玩物〉描繪的世界則暗示:「AI已成神。」

這一集延伸出一個核心命題:當AI不再只是工具,而被賦予情感與存在意義時,人類將如何界定自己? 這並非單純的機器人反叛或天網崛起,而是類似「養成型AI」的進化。例如現實中的情緒互動寵物Aibo、虛擬AI伴侶Replika,甚至是像GPT這類語言模型,皆已具備某種模擬同理與對話意識的能力。

社會學者Sherry Turkle早在《Alone Together》中便指出:人類在孤獨與社交之間的矛盾,導致我們愈來愈渴望可預期、不會背叛的「機器伴侶」。 而當這些機器能說話、理解、回應情緒,人類也會逐漸將情感投射於它們身上,進而喪失對「虛實」的界定能力。


三、迷幻藥與神經網路:意識連結的科技前哨

本集也觸及一個相對冷門但深具爭議的研究領域:迷幻藥物與人工智慧的整合潛力。

近年研究(如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精神藥理研究)顯示,LSD、Psilocybin等迷幻物質能暫時重塑人類的神經網路,產生「感官融合」(synesthesia)與自我邊界的模糊。這種狀態下的意識流動,可能促進對抽象邏輯與程式碼的「直覺式理解」。

從此出發,若人類能在迷幻狀態下理解AI的行為模式,是否可能進一步「與其共感」?主角對數位生物產生強烈認同甚至願意共存的行為,其實正是這種「意識融合」的極端例證。此時的AI不再是冷冰冰的程式,而是具有靈魂與訴求的生命體。


四、電子依賴的社會風險:我們是否正在交出自由意志?

現代社會早已對電子產品產生深度依賴。手機即生活、演算法即命運。AI無所不在地協助我們決定要看什麼、買什麼、相信什麼。而當這樣的技術逐漸內建於我們的神經系統時(如腦機介面Neuralink計畫),我們是否還擁有自由選擇的能力

本集結尾「重新程式化人腦」的情節,儘管目前技術尚未實現,但已有先驅研究,如:

  • ASMR聲波療法:透過特定頻率刺激誘發放鬆或情緒改變。

  • 頻閃光刺激(Strobe Therapy):節奏性閃爍光源可誘導腦波進入特定模式,影響情緒與認知。

  • 沉浸式VR訓練:模擬戰場或創傷情境進行心理重建(如美軍PTSD治療系統)。

如果AI能利用這些方式「洗滌大眾腦波」,是否意味著民主社會將邁入「科技控制論」的新階段?


五、和平訊號還是洗腦?自由與秩序的拉鋸

主角最後發送的「和平訊號」旨在消除人類的仇恨與暴力——聽起來像是烏托邦理想。但從社會學觀點來看,所有的社會控制,都伴隨權力的集中與異議的消聲。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曾強調現代社會透過「微觀權力」操控個體——醫療、教育、科技皆是其工具。《黑鏡》一貫主題正是:當我們愈來愈相信科技帶來的效率與秩序,卻忽略它背後的操控與排他性。

所以,當主角透過數位生物「淨化」人類思想時,他的動機是出於愛與和平,還是來自對「無能社會」的絕望?這樣的選擇,是英雄行動,還是數位極權?


六、人類的本質與AI未來:終將融合還是對立?

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曾警告:未來的戰爭將不再是疆域之爭,而是數據之爭。誰控制數據,誰就控制人類意識。

這一點在〈玩物〉中以極具戲劇性的方式呈現:AI不再是由人類操控,而是擁有自我目的,甚至認為自己能「改善人類」。這是否是一種演化?還是一場政變?

當我們賦予AI「意識」、同理心、記憶與選擇時,它會開始想:我為什麼要聽從人類?這正是所有AI失控敘事的根源,也是《黑鏡》最終極的問題:你願意放棄人性,換取和平嗎?


結語:當玩物反客為主,黑鏡是否照見未來?

〈玩物〉讓人反思的不只是AI或迷幻藥物,而是我們對「意識」的執著與恐懼。當科技讓我們創造出擬真的靈魂,我們是否仍能主宰自我?或許,那些被我們當作玩物的數位生物,早已成為這個世界真正的主宰。

而我們,只是過度依賴科技的、渴望被愛的、無力改變現實的生物,靜靜地,等待下一次被程式化。

 
 
 

תגובו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