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YouTube

俄烏戰爭最新進展與全紀錄(2022–2025):從全面入侵到和平談判的轉折

  • 作家相片: Unop
    Unop
  • 4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自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這場戰爭已持續超過三年,成為21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地緣政治衝突之一。本文將系統性回顧戰爭的主要階段,並更新至2025年5月的最新談判與軍事動態,協助讀者掌握全貌。


一、戰爭爆發與初期階段(2022年)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從北方(白俄羅斯)、東部與南部(克里米亞)三面進攻烏克蘭,迅速佔領基輔周邊地區、南部港口城市赫爾松,以及東部頓巴斯地區。馬立波(Mariupol)在經歷長達數月的圍城後於5月陷落,造成數萬平民傷亡。同年9月,俄羅斯宣布非法吞併頓內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與札波羅熱四個州,引發國際強烈譴責。


二、烏克蘭反攻與戰線膠著(2022–2023年)

烏克蘭於2022年8月展開哈爾科夫與赫爾松反攻,成功收復大片領土。2023年夏季,烏軍在札波羅熱方向發起反攻,但因俄軍構築堅固防線,進展有限。雙方戰線逐漸穩定,進入消耗戰階段。


三、國際援助與外交努力(2022–2024年)

美國與歐盟持續提供烏克蘭軍事與經濟援助。2023年,烏克蘭獲得西方先進武器系統,包括海馬斯火箭炮與主戰坦克。同年,土耳其與聯合國促成黑海穀物出口協議,緩解全球糧食危機。然而,和平談判始終未能取得實質進展。


四、2025年5月最新情勢:和平談判與軍事動態


1. 伊斯坦堡和平談判

2025年5月16日,俄烏雙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自2022年以來首次直接和平談判。會議僅持續不到兩小時,達成互換各自1000名戰俘的協議,為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戰俘交換。然而,雙方未能就停火達成共識。烏克蘭提出30天無條件停火的建議,但俄羅斯要求烏軍從被吞併的四個州撤軍,烏方認為此要求不可接受。

2. 領導人缺席與未來展望

此次談判未有兩國元首出席,僅派出中層代表團。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批評俄羅斯缺乏誠意,並呼籲未來舉行領導人層級的會談。美國前總統川普表示願意與普京會面,協助推動和平進程。

3. 俄軍高層更迭與軍事行動

俄羅斯總統普京於近期撤換陸軍總司令薩柳科夫,改由以強硬手段著稱的莫爾德維切夫將軍接任。此舉被視為俄方對烏克蘭與西方的警告。同時,俄軍持續對烏克蘭城市進行無人機與飛彈攻擊,烏軍則在克里米亞等地展開反擊。


五、戰爭影響與展望

截至2025年初,俄羅斯控制約20%的烏克蘭領土,雙方軍民傷亡慘重。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持續加碼,但未能迫使其撤軍。烏克蘭堅持收復全部領土,並尋求加入北約與歐盟。然而,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和平前景仍不明朗。


六、全球戰略影響:地緣政治的重塑與新冷戰格局

俄烏戰爭不僅是區域衝突,更重塑了全球安全格局,顯示出「後冷戰時代」秩序的崩解。歐洲各國在戰爭初期對俄制裁並提供軍援,但也暴露出長期對俄能源依賴的脆弱性。德國前外交部長Joschka Fischer指出:「這場戰爭讓歐洲重新覺醒,了解自己必須建構獨立於美國之外的集體防衛機制。」

美國則借此強化北約結盟,並將軍事重心向印太地區傾斜,顯示「雙線對抗」戰略成形。2023至2024年間,美國國防部將更多資源投入關島、菲律賓與澳洲軍事基地建設,同時與南韓、日本強化聯演合作,藉以嚇阻中國可能的冒進行動。

另一方面,中國與俄羅斯雖未締結軍事同盟,卻在外交與能源上持續深化合作。多位國際戰略學者(如CSIS的Michael Green)認為,中俄聯手削弱美國主導秩序的意圖日益明顯,形成一種「新型非正式軸心國」。

在中東與非洲,俄羅斯利用瓦格納傭兵部隊維持戰略存在,並以糧食與能源輸出作為外交籌碼。例如,在2023年蘇丹內戰期間,俄國成功與叛軍達成稀土開採協議,凸顯其以「低成本高影響力」方式擴展影響。


七、東亞對照:台灣中國與南北韓的鏡像情勢


台灣與中國:戰略震盪下的軍事重組

烏俄戰爭對台灣的最大啟示,是「小國堅守本土、國際聲援可形成有效戰略遏阻」。烏克蘭在戰爭初期即展現極強抵抗意志,加上國際軍援與輿論支持,迫使俄軍無法迅速取得預期勝利。這一點被諸多台灣學者視為對中國攻台的心理與戰略警訊。

國際關係學者、政治大學陳牧民教授指出:「中國不會不看到,俄羅斯低估烏克蘭意志與國際反應的代價,未來其對台行動將更加謹慎與準備充足。」

另一方面,美國對台軍售速度加快、與台灣建立更緊密的戰略協調,也正是「印太版北約」概念的延伸。2024年《美台強化國防合作法案》獲得美國跨黨派支持,顯示台灣正成為民主陣營對抗專制力量的關鍵樞紐。

然而,學者如澳洲戰略研究所(ASPI)的Peter Jennings也警告:「若僅仰賴外援而缺乏自我韌性,台灣可能會像烏克蘭一樣面臨『遲來的支援』困境。」


南韓與北韓:軍備競賽再升溫

南韓政府自2022年以來持續加強國防預算,並積極研發自主軍工系統,部分原因即來自俄烏戰爭的示警。2023年起,韓國向波蘭出口K2坦克與K9自走砲,不僅強化其軍事工業,也顯示韓國在全球武器市場的重要性日增。

北韓方面,則趁亂與俄羅斯深化合作。根據多項情報,平壤向俄國提供火箭與砲彈,以換取能源與技術支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2024年報告中警告,北韓疑似透過俄羅斯擴充核彈頭計畫。

戰略學者Sue Mi Terry指出:「俄烏戰爭讓北韓看見,如果能拖延西方干預,就能在地區衝突中爭取更多籌碼。」


八、結語:民主與專制對抗的長期戰線

俄烏戰爭的延燒已不僅是一場區域戰爭,而是牽動全球戰略平衡的指標。這場衝突讓世人重新認識地緣政治的殘酷與脆弱,也提醒每個國家,主權與自由的維護需仰賴自身韌性與國際共識。

對台灣、南韓等位處戰略前線的國家而言,烏克蘭的經驗是一記警鐘,也是凝聚民意、提升防衛思維的契機。對西方民主世界而言,這場戰爭驗證了「價值聯盟」的力量,但也顯示出在無法迅速制止侵略的現實中,仍需建構更有效的全球危機應對機制。

未來是否能迎來持久和平,取決於各國如何調和競爭與合作、如何在變動秩序中尋求平衡。這場戰爭的下一章,仍在世界各地同時上演。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