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YouTube

2025預測2050 年資產與財富趨勢:回顧90年代創新與現今主要資產

  • 作家相片: NSO
    NSO
  • 2月28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已更新:3月1日

引言:從90年代到2050年的資產演變

從1990年代的科技與金融創新,到2025年的數位革命,再到對2050年財富格局的前瞻,我們正處於資產形態巨變的時代。本分析將先回顧90年代的關鍵創新如何奠定今日市場生態,再探討2025年正在塑造資產的經濟與技術趨勢,最後預測2050年財富與資產可能的演變方向。我們將引用數據與模型,提供深入分析支撐對未來的推測。


90年代的創新對現今財富與市場格局的影響

互聯網與數位化浪潮: 90年代網際網路的興起徹底改變了經濟結構,催生了新的數位產業和財富來源。隨著網路普及,科技公司在股市中迅速崛起,無形資產(如軟體、數據、品牌)在企業價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例如,1975年標普500企業的無形資產僅佔總資產的17%,但到1990年代中期無形資產首次超過有形資產,此後一路飆升,在2020年已達到90%​。科技革命使得資訊和知識資本(而非傳統實物資本)成為財富主要來源,這一轉變始於90年代的創新並延續至今。


圖:1975-2020 年標普500指數公司有形資產(灰色)與無形資產(藍色)佔比變化。從1975年的約83%有形資產 vs 17%無形資產,轉變到2020年的10%有形 vs 90%無形​


90年代是關鍵拐點,無形資產價值在此期間首度超過有形資產並成為主導,顯示數位經濟自那時起迅猛發展。同時,這一過程並非線性: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與2008年金融危機曾造成波動,但長期趨勢仍然是無形資產的不斷增長​。科技創新引發的這場資產結構巨變,奠定了現今市場格局的基礎。 (PS:這張圖表展示了 標普500公司資產佔比變化(1975-2020),從1975年有形資產(灰色)佔比約83%,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10%,而無形資產(藍色)則從17% 增長到90%。這反映了從90年代開始的數位化轉型,企業價值從實體資產轉向軟體、品牌、數據等無形資產。

這一趨勢至2025年乃至2050年可能會持續,進一步影響財富集中、數位資產興起以及未來經濟模式。)


金融市場與投資模式的變革: 90年代的金融創新與市場自由化也深刻影響今日的財富分佈與投資生態。一方面,電子化交易在90年代蓬勃發展,NASDAQ電子交易所的興起以及網路券商的出現,將股票交易從交易廳搬上了網路​。例如,1990年代後期出現的線上券商(如 E*TRADE 等)讓個人投資者只需透過網際網路點擊幾下滑鼠,就能買賣股票和債券


交易成本降低、資訊獲取更透明,投資市場由此民主化,越來越多散戶參與進來,改變了以往由華爾街主導的市場格局。另一方面,金融工程在90年代加速發展,各種新型衍生品與證券化產品問世。例如,商業不動產貸款在90年代開始被大量證券化打包出售,這雖提高了市場資金流動性,但也意味著地產風險更廣泛地傳遞。這些創新為金融市場帶來了更豐富的投資工具與更高的效率,同時也種下系統性風險的種子,直接影響了後來2000年代的市場動盪。


房地產投資模式的演變: 90年代的全球化和金融創新同樣重塑了房地產市場,為現今的格局定調。隨著跨國資本流動增加,海外投資者在90年代開始更多地參與各國房地產市場,房地產逐漸成為全球資產配置的重要一環​。此外,房貸與地產相關證券的出現,使房地產金融化程度提高。貸款證券化讓投資者能透過債券市場間接持有房地產利益,改變了傳統實體持有房產的模式。雖然這擴大了房地產融資來源,但也意味著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更加緊密相連。


90年代末的科技浪潮還帶來了網路資訊平台萌芽,例如早期的房產網站讓買賣資訊更透明,預示著今日 PropTech(房產科技) 與資料分析在地產投資中的運用。綜上,90年代的創新無論在科技、金融或房地產領域,都為今日的財富版圖奠定了基礎:數位資產崛起、投資渠道多元化,以及實體資產與金融市場的更強耦合都源自於此時期的變革。



2025年的關鍵經濟與技術趨勢對資產的影響

進入2025年,一系列經濟和技術新趨勢正持續改變資產形態與價值評估方式。我們聚焦區塊鏈與數位資產、人工智慧在金融中的應用,以及房地產市場的科技與去中心化發展,探討它們對財富格局的影響。

區塊鏈革命:加密貨幣與數位藝術品市場

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自2009年比特幣問世以來迅速發展,至2020年代中期已成為主流話題。加密貨幣市場在過去數年呈爆炸式增長,總市值於2021年首次突破2兆美元​。各國投資者和機構對比特幣、以太幣等數位資產的接受度提高,不少國家開始研發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以應對此趨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不可竄改特性,賦予加密貨幣作為價值儲存支付媒介的吸引力。在投資組合中,加密貨幣正從小眾投機產品逐漸轉變為新的資產類別,被視為「數位黃金」或對沖傳統市場風險的工具。


NFT 數位藝術品與收藏品:非同質化代幣(NFT)在2021年前後引起全球關注,將藝術品、音樂、遊戲道具等轉化為區塊鏈上的獨特資產。NFT市場在2021年達到巔峰——當年全球NFT銷售額高達約250億美元,而2019年僅為不到1億美元​。這種巨幅增長顯示數位收藏品已成為新興的資產類別。儘管NFT市場隨後經歷降溫與調整,其底層概念——透過區塊鏈證明數位資產稀缺性和所有權——正逐步成熟並應用到更多領域。


例如,不動產和藝術品的代幣化允許投資者購買實體資產的數位股份,突破傳統上資本與地理的限制。總的來說,2025年的區塊鏈生態系統已滲透金融與藝術市場,創造出全新的數位資產形式,豐富了財富的載體,也帶來監管與估值方面的新挑戰。



人工智慧驅動的金融市場與自動化投資

算法交易與AI投資:人工智慧(AI)在金融領域的運用日益深化,特別是在資本市場上,AI主導的自動化交易已成常態。超過70%的市場交易量現今由算法交易觸發​。大量對衝基金和投資銀行使用高速演算法和機器學習模型來分析數據並執行交易,使市場運行速度和複雜性遠超過90年代。​economictimes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算法交易市場規模約為155.5億美元,預計2022-2030年間將以12.2%的年複合增長率擴大​。


這意味著未來 AI 在交易中的角色將更舉足輕重。對個人投資者而言,各種機器人投顧(robo-advisors)和平臺利用AI提供自動化理財建議和投組管理,使得專業投資策略更平民化。例如,一個中等投資者現在可以使用 AI 分析新聞、財報,並自動調整持倉,這在過去是華爾街專業人士的領域。AI的引入不僅提高了市場運作效率,也帶來新風險——高度自動化可能導致市場瞬時波動放大(如閃電崩盤現象)。監管者也在運用AI提升監管能力,例如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在處理IPO申請時已開始運用AI來提高效率和準確性​。


總體而言,2025年的金融市場正被人工智慧重新定義:投資決策更數據導向、自動化程度更高,這將深刻影響資產價格的形成機制和投資收益的來源。


自動化投資與風險管理: 除了交易層面,AI 在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上也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運用 AI 進行投資組合優化,分析宏觀經濟與市場情境以調整資產權重。一些預測模型(如基於深度學習的預測)號稱能提前發現市場趨勢或異常模式,協助基金經理避開風險並抓住 Alpha 機會。同時,AI也被應用於信用風險評估欺詐檢測等領域,使金融體系更為穩健。可以說,人工智慧已融入投資價值鏈的每一環節,從選股、風控到客戶服務(聊天機器人)皆有涉入。


對資產的影響在於:資訊不對稱的縮小和交易效率的提升,理論上應使市場更有效率;但如果AI模型趨同化,也可能導致市場過度擁擠交易、加劇系統性風險。因此,2025年的挑戰是在AI創造的機遇與潛在風險間取得平衡,以確保財富累積的同時維持市場穩定。



房地產科技與去中心化發展

PropTech 與智慧房產: 2020年代中,房地產行業開始迎頭趕上技術革命的步伐。區塊鏈被視為變革房地產交易的利器:透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交易條款,可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和時間​。到2025年,市場對這類數位協議的採用大幅增加,買賣雙方透過區塊鏈進行房產交易變得更加普遍​。傳統上繁瑣的過戶、權屬查驗流程被簡化為單一的不變帳本記錄,交易透明度和安全性提升​。這種技術應用不僅提高效率,還減少中介依賴(如代書、第三方托管),壓低了交易成本。


房地產科技還包括大數據與AI在估值和市場分析上的運用:透過演算法分析社區資料、經濟指標和消費行為,更精準地預測房價走勢並做出投資決策。一些平台提供線上看房、AR/VR實景看房的體驗,擴大了投資者跨地域投資房產的可能性。


資產代幣化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應用: 資產代幣化是區塊鏈技術對房地產投資模式帶來的另一顛覆。透過將房產所有權拆分為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投資者可以購買房地產的一小部分權益​。這種部分所有模式大幅降低投資門檻,讓中小投資者也能參與高價值房地產項目。例如,一棟昂貴的商辦大樓可以通過代幣化拆分成數千份,全球投資者皆可購買其中若干份額。這帶來兩大好處:

(1) 流動性提升:過去難以買賣的房產變得如股票般易於交易,投資者可隨時透過數位交易所買進賣出房產代幣,資金進出更靈活;


(2) 資產配置多元化:投資者可用較小資金建立跨城市、跨國的不動產投資組合,分享不同市場的成長。據趨勢預測,實體資產的代幣化在2025年前後將達到臨界規模,並徹底改造傳統金融對實物資產的處理方式​。除了房地產,藝術品、商品(如黃金)等都在嘗試透過區塊鏈代幣形式進行交易,使各類資產進入去中心化金融生態。DeFi 平台甚至提供房產抵押貸款的鏈上服務,允許用戶將房產代幣作為抵押品借出資金,這挑戰了傳統銀行的角色。展望未來,房地產的科技化與去中心化發展意味著:實體資產正被數位重新包裝,再加上共享經濟與遠距辦公等社會趨勢,房地產市場的遊戲規則正在被重新書寫。



2050年的財富與資產發展方向展望

展望2050年,當前的趨勢將可能進一步深化並演化出全新的財富圖景。本節將以未來貨幣體系、資產形式的變革,以及財富分配格局為重點,描繪2050年資產與財富的可能樣貌。


未來貨幣體系:超國家數字貨幣的興起? 隨著數位貨幣在2020年代的普及,2050年我們很可能生活在一個以數字貨幣為主導的世界。許多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在各國推行,現金使用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出現由多國聯合或國際機構支持的超國家數字貨幣。這種全球數位貨幣或許類似過去所設想的IMF特別提款權(SDR)的數位版本,或是演變自現有的加密貨幣。儘管具體形式未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貨幣將更趨數位和去現金化。有研究者指出,全球正接近一個拐點:


實體現金將逐步淡出,而數位貨幣將成為主要交易手段​。到2050年,加密貨幣可能不再被視為「另類」資產,而是融入日常經濟活動中;部分觀點甚至預測加密貨幣將成為主流交易媒介,在個人和商業交易中扮演默認角色​。各國政府在過去幾十年應對私營加密貨幣的經驗,可能促使它們在2050年前後合作推出更穩定且受監管的全球數位貨幣。一種可能的情景是由主要經濟體共同發行數位貨幣,用於國際貿易和跨境結算,降低匯率波動和地緣政治對貨幣的影響。無論最終是否出現統一的超國家數字貨幣,貨幣形態的演變趨勢將朝著數位化、全球化發展,這將深刻影響資產定價、資本流動和貨幣政策框架。


物理資產與數位資產的界線消失: 2050年的另一顯著特徵可能是資產的全面數位化,屆時「實體」與「數位」資產的界線趨近消失。現在我們已看到實體資產(房產、股票、債券等)可以通過代幣存在於區塊鏈上進行交易,同時純數位資產(如加密貨幣、虛擬土地、數位藝術)也可產生真實經濟價值。


未來25年間,這種融合將更加徹底:幾乎所有資產都會有數「孿生」。根據調查保守估計,到2030年全球代幣化資產價值將超過10兆美元,而2050年代幣化覆蓋的資產範圍和價值規模勢必遠超此數​。屆時,不僅房產、藝術品,連同生產資料、個人知識產權乃至人力資本都可能以數位形式註冊和交易。實體資產透過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實現即時監控和價值量化,而純數位資產也可映射到現實權益(例如虛擬世界中的地產對應於現實中的收益)。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實體和數位資產將融為一體——擁有一套房產可能意味著同時持有其數位代幣;購買一項虛擬產品也可能賦予現實經濟權利。


屆時,「資產」一詞本身將被重新定義,更側重於所代表的價值或權利,而非其載體的物理形態。這種融合也將要求法律和監管框架做出巨大調適,解決數位財產權、跨境管轄等問題。但可以預見的是,2050年的經濟將是一個數位與實體高度交織的生態系統,資產流動無國界,交易幾乎純在線上完成,人們對財富的認知也將從有形轉向無形。


財富分配:更加集中還是更為分散? 關於2050年的財富分配格局,存在兩種相反的力量


一是科技與資本可能導致財富進一步集中於少數人或企業手中,


二是新興市場的崛起和數位經濟的普惠性可能讓財富更廣泛地分散。若延續近幾十年內各國收入與財富不平等擴大的趨勢不變,則到2050年財富將更趨集中。世界不平等研究報告的基準情境預測:


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所得佔比將從目前約20%上升至2050年的超過24%,而全球最底層50%人口的所得佔比可能從10%進一步跌至不到9%​。在高不平等的極端情境下(如各國都走美國式的貧富分化路線),最富有1%的人將佔有全球近28%的收入,到2050年底層50%的人僅分享6%​。這暗示如果沒有政策介入,財富可能愈發向頂端集中。屆時由科技巨頭、金融寡頭所控制的資本和數據資源,可能讓他們在全球財富中佔據更大份額。然而,同時存在另一股力量:新興市場與個體經濟的崛起


據PwC長期展望,至2050年全球經濟總量將較2016年翻倍成長,新興經濟體(E7)平均增速約為已開發國家(G7)的兩倍​。中國、印度、印尼等國料將躋身全球經濟體前列​,全球最大的七個經濟體中有六個可能來自今日的新興市場​。這意味著地理上的財富分配更均衡:亞洲、非洲等地區的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將大幅增加,全球億萬富翁榜單中來自新興國家的比例攀升。並且,數位技術如果得以普惠應用,可能賦能更多個體創造財富(例如個人創作者經濟、分散式自治組織收益等)。


在2050年,我們或許會看到一幅矛盾的圖景:全球範圍內財富在國與國之間更平均,但在社會內部階層之間更不平均。為了避免極端的不平等,各國政策可能朝著加強財富再分配(如全球最低稅制、數位資產課稅)以及提升全民教育與技能來應對。若能採取協調行動,也存在樂觀場景——如採行歐洲式較平等的增長路徑,則全球最頂端1%收入佔比到2050年可能下降至19%,底層50%提升至13%​。因此,2050年的財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今日對科技紅利和全球化收益的分配方式:是讓資本進一步積聚,還是透過制度讓更多人參與分享。



結論:從歷史啟示掌握未來趨勢

回顧近半個世紀的演變,我們看到1990年代的創新(互聯網、金融自由化等)塑造了現今數位資產崛起和全球市場一體化的基礎格局;而2025年的技術與經濟潮流(區塊鏈、AI、PropTech)正加速改變資產形式和投資生態;展望2050年,我們面臨著一個貨幣數位化、資產虛實融合的新世界,同時需要關注財富分配走向兩極的風險和機遇。


儘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透過數據和模型進行理性推演,我們可以制定更好的策略來迎接變革。例如,各國政府與投資者可參考上述趨勢預測,在政策設計和資產配置上未雨綢繆:支持普惠性的科技發展以促進財富廣泛增長,健全監管以防範系統性風險,並積極探索新的全球經濟協作模式。只有充分理解過去與現在的脈絡,我們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未來牢牢把握財富與資產演變的主動權



參考資料:

  1. Visual Capitalist, “The Soaring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s in the S&P 500”, 2020​visualcapitalist.com

  2. OCNJ Daily,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Trading: From Traditional Stocks to Crypto”, 2024​ocnjdaily.comocnjdaily.com

  3.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Commercial Real Estate Securitization Since the Early 1990s”, 2008​kansascityfed.org

  4. Statista via Security.org, “NFT Sales in 2021 vs 2019”, 2022​security.org

  5. Economic Times, “Role of AI in Trading and Algorithmic Trading Growth”, 2024​m.economictimes.comm.economictimes.com

  6. Ponderosa Properties Blog, “Blockchain Transforming Real Estate by 2025”, 2025​ponderosaproperties.componderosaproperties.com

  7. Finextra, “Blockchain and Crypto Trends 2025: Tokenisation of Real-World Assets”, 2025​finextra.com

  8. Brookings Institute (Eswar Prasad), “Future of Money: Digital Currencies to Replace Cash”, 2021​brookings.edu

  9. Blockwyre, “The Future of Currency in 2050”, 2024​blockwyre.com

  10. Roland Berger, “Tokenization of Real-World Assets: Market value by 2030”, 2023​rolandberger.com

  11. 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18,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 Projections to 2050”, 2018​wir2018.wid.worldwir2018.wid.worldwir2018.wid.world

  12. PwC, “The World in 2050 – Emerging Market Growth Projections”, 2017​pwc.compwc.com

Comments


bottom of page